上海“错失”互联网机遇?解放日报评论:不要被套路带跑,也不要不以为然
朱珉迕
当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缺点什么”的问题,总比“有点什么”更让人好奇,
上海也不例外。
网上批评有套路,但并不妨碍上海深思,需要从中找到启示价值,比如说“缺点什么”。
最近,网上热传的不少文章,就直指上海“缺点什么”。
昨天(24日),一篇《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
很快冲上“10万+”,成为这些言论序列里的最新材料。
它在网上网下的走红,可能早在写作者的意料之中——除了深谙传播套路的标题和写法,其寻找的切口和拿出的例证,也都经过了精心选择,直戳舆论的“痒处”和“痛处”。
当然,“针针见血”是不是“句句在理”,是可以进一步辨析的。
但无论如何,这些言论的确影响到了许多人。来看看《解放日报》评论员是怎么说的:
全文链接→《穿透“10万+”式的议论声》
上海要有接受批评声的雅量
这两天的上海两会会场,也有代表委员提及这些文章,或附议其中观点,或质疑其中问题。更多人认同的大概是这样一种态度:网上批评未必都对,但并不妨碍上海深思——无论如何,“缺点什么”不只是让人感兴趣的问题,也的确是重要的问题。
“有忧患才能知奋起,有忧患方能见担当。”
市委书记李强前天在浦东代表团讲的话,昨天就被其他团代表借用到了自己的发言里。
对上海而言,置于全新的发展时空和竞争态势,如果一味沉醉往昔辉煌,眼下许多关可能就过不去,更不用说引领未来;
拿不出“创业初期”的状态和决心,非但难谈全国范围内的“排头兵、先行者”和全球范围内的“卓越城市”,自身的前行怕也会关隘重重。
从这个意义上说,听到类似的批评声——哪怕是更尖锐、更夸张甚至有些荒腔走板的批评声,这座城市都需要有一种“闻过则喜”的雅量。
不要随便被“带节奏”
当然,另一方面,也不必随随便便被“带节奏”,稍有异响就不知所措、不知方向。
“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道理,对城市发展来说却很实用。无论什么时候要有好的发展,总要找到适宜自己的节奏——也就是定力。
抛弃应当抛弃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坚持必须坚持的,既有冲力、又有定力,发展才算称得上“睿智”。
《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写道,上海是一座“拥有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精神的伟大城市”。“卓越”已是明确的发展取向,“睿智发展”也是目标,这无疑在考验着冲力和定力。
网上的热议,有一些观点是不难反驳的。比如: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讲究野蛮生长,“先污染,再治理,先擦边,再洗白,太规矩是做不成事的”。这话作为事实描述即便没错,作为价值倡导也绝不足取,在上海这样历来崇尚法治和规则、并以之为重要竞争力的城市,更不宜随便“推广;
所谓“体面和高雅已经全面溃败”,或是“‘节操’和‘底线’”让上海“错失了无数的发财良机”,存在于这些判断间的拜金主义和市场原教旨主义,亦不是一座“卓越”城市应有的追求。
这些都是基础性问题,不应有太多疑义。
但也有一些“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观点,需要从中找到启示价值,比如,“缺点什么”:
“上海为什么没有BAT”,这个最近重新被热炒起来的问题,其实很多年前就让人纠结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