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永娟1月22日报道:政协上海市十三届一次会议今天开幕,新老委员汇聚,也把他们从基层带来的声音传达到了两会会场。“80后”委员陶寅琰以一个女委员特有的细致关注到智慧城市发展给老人生活带来的一些不便,经过深入的调研,她在提案中表示:城市发展有速度也要有温度,智能化建设也要考虑“适老化”。
“知道我成为政协委员后,有个老同志特地发了一条新闻给我,讲的是一名老人六次没买到火车票,只能下跪求助。”陶寅琰委员深受触动,经过调研后,她发现,的确,在“智能化”时代大潮下,许多老人并未享受到“智能”带来的便利,反而遇到了更多的不方便。一些智能化应用在推出前,考虑的大多是年轻人的需求,而缺乏对老年人行为模式的研究。
“我给爸妈网购了个手机,投放在小区门口的快递箱里,但是老两口研究了半天,就是没取出来。”除此之外,因为不会用打车软件,扬招半天打不到出租车,不会用机器给交通卡充值,移动支付玩不转……这些都让老人感觉被排除在了智慧城市高速发展之外。
“随着城市老龄化的加剧,如何化解老年人对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各种不适,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信息化新生活,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陶寅琰委员表示,目前有关政府部门在老年人智能化应用培训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但目前看来依然不够。“受上海市经信委委托,东方社区信息苑每年针对社区老人组织2.85万多场智能化手机培训服务,服务人次超过123.7万,十几节的课时收取100元,虽然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但从经济效益来看是入不敷出的,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
陶寅琰委员认为,民生类信息化工程要有托底预案,应该适当保留一些传统渠道,照顾弱势群体。而一些智能化产品在细节设计上也要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比如字体可以大一点,操作更直接简洁一点。“比如2016年年底,地铁100个车站退出交通卡人工服务,给部份群体,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带来了不便。在多方共同努力后,已恢复了50个地铁车站的交通卡人工服务,得到了广大老年群众的称赞。”
另外,对老年人的信息化培训,陶寅琰委员认为,子女的“文化反哺”是责无旁贷的。但同时政府、社会组织、媒体等也应多方努力,共同推进老年群体的信息化培训。
比如可以设立社区专项培训资金,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等方式,构建多种培训途径,协助老年人融入信息化社会。
“政府有关部门在推进信息化项目尤其是关于民生类时,要能做到‘有快也有慢’,快是体现我们上海的速度和水平,慢则是体现我们城市治理的智慧和温度。”陶寅琰委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