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山苍翠,流水潺潺。河谷边的鱼池里,静静游弋着上万条正待产卵的鲑鱼。这片依山傍水的地方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海拔3300多米。这里,也是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教授三年来最牵挂的地方。
去年10月,亚东县正式退出了贫困县的行列,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团队领衔的“亚东鲑鱼产业基地”功不可没。
搞螃蟹的专家也能养鱼
在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是赫赫有名的蟹苗育种好手。身为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他已培育出“江海21”这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
鲑鱼是亚东独有的资源,因为稀少,鲑鱼在市场上的价格一直很走俏,渐渐形成了“不吃鲑鱼不算到亚东”的俗语,也成了亚东的一张名片。亚东鲑鱼的生存、繁衍环境极为特殊,对水温要求高、尤其是孵化期水温必须控制在0.4至1℃间,通俗来讲,就是池塘结了一层薄冰的时候。此外,还要求在无污染、不含泥沙的清澈活水里养殖。2015年4月,受亚东县之邀,上海海洋大学派出专家团队,助其突破亚东鲑的规模化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瓶颈,王成辉榜上有名。
“当时有两个担忧,首先是对这种高原冷水鱼不熟悉;其次是怕高原反应。”王成辉告诉记者。初到亚东,王成辉先纠正了当地养殖的错误观念——把鱼放入池塘就万事大吉。“我和团队经过选址,提出希望亚东县当地能建立起渔场和孵化车间。”
与常见冷水鱼有显著的不同:亚东鲑发情期短,一年仅有7至10天;怀卵量少,一条2000克重的母鱼,平均仅有3800粒左右的卵子,而常见鱼类的怀卵量有100万粒左右。另外,亚东鲑鱼孵化期长,一般冷水鱼的孵化期不超过一个月,而亚东鲑鱼的孵化期却长达110天,是一般冷水鱼的三倍以上。亚东鲑鱼卵出膜以后,还要等上30天后才能游动。这对人工繁育提出了高要求。
经验是靠摸索一点点得来的。从初到亚东对鲑鱼不甚了解,到今年能精确推测鲑鱼的“预产期”,每一处进步都凝聚着王成辉团队无数次的实践探索。受精成功率达90%以上、每条鱼种能产卵约1万粒、孵化成活率约60%……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把牧民培养成渔民
图说:鲑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员拉片在展示亚东鲑鱼 来源/新华社
“当地很多人原先都是靠养牦牛为生,对养鱼一无所知。”技术瓶颈解决了,缺少技术人员的问题又摆在了眼前。从如何抓鱼开始,到如何给鱼授精、孵卵、培苗,再到巡塘管理,王成辉俨然成了亚东鲑鱼养殖的“大管家”。
从2015年4月26日第一次前往亚东至今,王成辉已经往返上海西藏两地间17次。“一有问题就得去现场看,以前没有直达日喀则的飞机,得坐两天的火车,再倒5个钟头的大巴,交通并不便捷。”亚东海拔高,气压低,水烧到80多度就开了;物资匮乏,不少东西得自己背过去;高原反应厉害,去西藏的第一天和回上海的头一天脑袋都疼……王成辉和他的团队坚持了下来。最难熬的莫过去年春节前,当时技术难关还未取得真正突破、技术人员也没到位,王成辉只能和其他教授、研究生一起上阵挤鱼卵,“手掌冻得成猪肝色!一天下来,肩膀几乎抬不起来。”
“授人以渔”需要耐心,除了派技术人员到亚东,上海海洋大学还将当地干部请到上海来做系统培训。在王成辉领衔的工作组专家的技术指导下,西藏亚东当地养殖户已初步掌握了亚东鲑鱼的亲鱼培育、催熟促产、人工授精、控温孵化等关键技术。
青山绿水“游”出了金山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