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临近,上海外滩正酝酿着新变化:久事集团联合黄浦区和在外滩核心区经营的部分企业商家,正在筹划打开部分外滩万国建筑的大门,形成服务市民和游客文化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
打响上海服务品牌,正成为当前上海各行各业的共识与行动。作为公共服务类国企,应该如何作为?进入而立之年的久事集团开始了新一轮思考。
三十年前,上海在全国开政府投融资体制先河,成立蕴含改革创新基因的久事公司,利用外资解决上海建设发展瓶颈难题。三十年来,循着城市发展轨迹,久事历久弥新,而其围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使命和目标始终不变。
“在新的阶段,我们要深化改革,聚焦城市服务功能的提升,聚焦需求变化,提供质量更好、效率更好的服务供给,在更大范围内打响上海的服务品牌。”久事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龚德庆表示。
从外滩看服务定位因势而变
上世纪90年代,为增强上海经济中心功能,市政府集中对外滩建筑使用功能进行置换:政府机关退出外滩,中外金融机构纷纷入驻,外滩金融街功能逐渐恢复。
久事是当时外滩功能置换的“操刀者”。截至目前,久事集团在外滩核心地区拥有优秀历史保护建筑16幢,总建筑面积达13.8万平方米。多年来,久事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吸引了中外金融机构、餐饮休闲、高端酒店商业等企业入驻,擦亮了外滩这张“上海名片”。
“现在的外滩耀眼夺目,但多数楼宇平时门禁森严,奢侈品商店、高端酒店和餐饮,让普通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我们希望有所改变。”龚德庆表示。过去城市发展中,主要注重外滩的经济功能,但随着人们对上海城市功能的新期待,就需要进一步挖掘外滩楼宇的文化内涵,并将这些内涵广泛传播,实现共享。
透过外滩今昔和未来,上海城市功能的发展变化与内涵提升的脉络清晰可见。在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久事的经营和服务理念、模式因需而变。
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久事利用外资,推动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和二三产业的发展。从地铁、大桥、机场,到市民家中的电话、地下的污水管道,久事为城市硬件的现代化过程做出重要贡献;上海众多著名的金融机构、五星酒店、制造支柱企业等等,许多在初创阶段都有来自久事的投资。在此过程中,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功能日益成熟,服务能级不断提升。
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久事集团已实现由投资管理向投资管理和产业经营并重的转变。如今,在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推动下,久事立足“公共服务”新定位,以城市交通、体育产业、地产置业和资本经营为主体,适应和满足人们对上海城市服务功能的新需求。让外滩建筑打开大门的新举措,就是服务于人们对城市文化、公共空间的需求升级。
让公交服务成为城市的“良心”
在上海这座拥有24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市民对城市服务功能的需求不断升级。但有一些公共服务,却因时代变迁,渐渐式微。
公交车是典型的代表。当上海的地铁里程世界第一、私家车保有量持续提升、共享单车改变出行方式,传统的公交车不可避免地面临客流减少的困境。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今公交运营是成本高、产出低的“烫手山芋”。但对习惯固定线路,每天在家门口坐上公交车的市民来说,它仍具有方便、舒适的优势。尤其对老年人、低收入者等群体而言,公交出行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公共服务不能只顾效率,有些服务,市民需求在那里,我们就必须负起责任。”久事集团经营者表示。
近三年来,久事旗下的巴士集团开启一轮啃硬骨头的公交改革,整合原有9家中心城区运营公司,成立5家区域性运营公司;新辟一个可容纳50辆大客车、年培训1000名司机的培训场地,解决人才“输血”问题;更换新能源车,解决车辆老化现状……一个个有针对性的措施相继推出。对于市民热议的“乘车难”问题,巴士集团重新布局调整了20多条公交线路,逐步打造“鱼骨状”的公交线网。其中,上海第一条拥有专用道路和专用车辆的快速公交线路——延安路中运量71路公交线路投运后客流人次逐渐攀升,工作日客流人次超5万已成常态;一些社区、地铁站附近的“短驳巴士”也紧密衔接,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
“公交改革还要继续深化,比如市民提出有些公交车为何空荡荡、候车时间太长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切实的改革措施加以改进。”龚德庆表示,最近久事正在对标北京、深圳等国内公交运营领先的城市,学习先进经验,尽快在提升上海公交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新能源车比例等方面实现突破。
研究人的需求、服务人的需求,是公共服务类企业的职责所在,也是上海打响服务品牌的途径。“我们常说下水道、无障碍设施等细节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其实这些也是城市服务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上海,公交服务同样如此。”公共服务领域研究专家表示。
对于打响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能级,上海有了新的规划,久事则投入了新的行动。“十三五”期间,随着久事集团投建的机场快线、嘉闵线等市域铁路项目的即将启动,未来上海市域铁路总里程将达到1000公里以上。届时,长三角城市通过一次换乘到达上海市中心将不超过90分钟;上海周边城市,通过一次换乘到达市中心,将不超过60分钟;新城与中心城,新城与邻近新城,新城与周边城市群之间,30分钟就能到达。由此,上海城市功能的服务半径将有效提升,将在更大范围内为更多人提供服务。
效益与效率如何统一
对于久事这样一家特殊的国有企业,30年来为上海城市发展持续做出贡献的同时,一个问题始终客观存在: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率,两者孰轻孰重,如何平衡?
这不止是久事一家企业的问题。在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的过程中,也需要探索一条效益和效率相互协调统一的路径。
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将国企划分为“竞争类”“保障类”“公共服务类”三大类。改革极大地释放了“竞争类”企业的活力,与此同时,“保障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也因明确了定位和方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明确公共服务的定位后,我们的发展理念变得更清晰了,社会效益毫无疑问放在第一位。”龚德庆介绍,久事集团在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打造“优质的公共服务型企业”目标,提出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和个性化的公共产品服务的发展方向。公交行业深化改革,强生出租改革,引进培育更多顶级体育赛事、拓展公共体育空间,加强外滩历史建筑保护、开发、利用……近年来久事集团的每一项业务开展、改革推行,都坚定地沿着“社会效益为先”这条主线。
目前,上海市国资委对久事集团制定了2017-2019年的考核目标。相比过去,新三年的考核重点有了变化,比如公交领域考核增加了安全性、服务满意度的权重;体育产业的考核重点从赛事经营转向场馆建设运营方面的体育基础设施新供给。“十三五”期间将开建的嘉闵线、机场快线等服务长三角的重大工程,同样成为考核重点。
“社会效益为先”,并不意味着无视市场机制和经济效益,在市国资委对久事等公共服务类企业的考核中,社会评价指标优先,但相关的经济指标仍为必要考核内容。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分主次,但不能偏废。一方面,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提供公共服务、实现社会效益,也需要发挥市场机制,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久事集团资产经营板块负责人表示。
2015年11月,久事完成公司制改制,由传统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实现了从企业法人向公司法人的转变。两年来,久事集团立足于公共服务定位的同时,做强旗下全新的投融资及资本运作平台,通过专业化运作,更好地积累资本、筹措资金、带动投资,有效提升了上海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质量与效率,使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有机统一,实现了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