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百年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曾经在历史上有过诸多辉煌,但是留下最多的是老先生们对后辈的影响。昨天,毕业生回到母校,共同迎接下一个百年的开始。他们谈到最多的,仍然是老先生们的为人治学,而对现在众多教授来说,像前辈那样承担起历史的选择,正是他们当下的责任,他们也才能因此成为学生们未来回忆起的影响一生的先生。
“这样的日子,我最想念的是曾经的老师们”
96岁高龄的濮之珍回忆起自己在中文系的岁月,“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想念陈望道先生,想念朱东润先生,想念郭绍虞先生。我们拥有的任何成绩,都得益于老师们对我们的培养。”
1957年,她和蒋孔阳一起来到复旦大学中文系,时任系主任郭绍虞先生看到她写过语言学的文章,就把她安排在语言学专业,而蒋孔阳曾经写过文学的文章,就让蒋孔阳到文学专业教书。“郭绍虞先生总是最大可能地让我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我教的是语言学引论,蒋孔阳教的是文学引论,朱东润先生常常开玩笑说我们家是‘双引论’。”
而陈望道先生当时兼职教授中文系的语言学,濮之珍说:“他常常教导我们,不论学习文法修辞,还是语言学,都要结合汉语的实际,外国的理论不能生搬硬套,他的话到现在仍有指导意义。”
因为“伤痕文学”而闻名的卢新华昨天也回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他说,虽然他在当年2月28日进入复旦大学,4月就写出了《伤痕》,但是如果没有当时老师上课时说到鲁迅好友许寿裳谈鲁迅的文章,如果吴中杰老师没有谈到如何写作,他是无论如何不会写《伤痕》的。他说:“包括后来我们学习古代文论,老师所说的‘法乎自然’,这四个字让我受用不尽。”
老先生们的治学影响着所有人
在中文系学习工作了60年的陈允吉教授昨天回忆起自己漫长岁月中的三个最重要的时间点,都与中文系的老先生们密切相关,“我所有的幸福感、幸运的感觉和我担任系主任时踏实的感觉,全都来自我们中文系的这些老先生们。”
1957年,18岁的他拿着录取通知书来报到时,新生手册上是郭绍虞先生专门写的文章《和新生谈谈大学的学习方法》。“至今都记得的话是‘学习不要指望有捷径可走,应该老老实实从最基本的东西学起’。”
陈允吉说,在中文系得到很多老先生的教导。蒋天枢先生的楚辞研究、王运熙先生的唐宋文学史、陈子展先生的诗经楚辞研究、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这些老先生们为学的踏实和深刻都是对我一生的影响。”陈允吉说,中文系的老先生们对学问痴迷,陈子展先生常常用很难的古字去考朱东润先生,而朱东润先生也会同样出题考对方。“我们则关注他们究竟谁输谁赢,打听的结果常常是谁也考不倒谁。”
继续鼓励教师做一流学问、留下传世之作
复旦大学中文系今年被列入全国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1905年,复旦大学并没有文科,但当时的创校校长马相伯就明确规定,中文能力不合格的学生不予录取。1912年李登辉校长提出,预科和大学都必须教授国文,1917年中文系成立。此后,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和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陆续成立。
据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介绍,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基本确立,人文社科、理工科和医科的优势学科将率先建设一流学科,而中文系更是要率先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学校将通过政策引导老师们做一流学问,鼓励老师们能坐冷板凳。中文系这类文科院系的建设目标是留下传世之作。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说,中文系历史上有那么多在学术文化领域开疆拓土的大师,他们开拓的学术领域和研究方向,未来仍将延续和发展。未来的中文系,仍将以中文的语言、文学乃至文化的教学和研究,作为基本的目标。而如何培育、造就多元而平衡的人才也是中文系未来努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