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头条网首页 > 信息资讯 > 上海资讯 > 浏览正文


上海10位专家当选中科院新院士 创12年来人数新高
 
2017-11-28 11:54:57

 今天上午,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6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10位专家当选,创下12年来人数新高,其中1人是女性,5人来自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他们是数学物理学部的马余刚、李儒新和龚新高;化学部的岳建民;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黄荷凤(女)、蒋华良和樊嘉;信息技术科学部的毛军发和王建宇;技术科学部的刘昌胜。

  上海此次共13人当选两院院士,数量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两院院士总数也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

  据上海院士中心统计,在沪中国科学院院士已增至107人,占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的13.38%,其中女院士6人,平均年龄为73.66岁。按照他们所在的学部划分,生命科学和医学部36人,占 33.64%;数学物理学部20人,占 18.69%;化学部19人,占17.76%;信息技术学部15人,占 14.02%;技术科学部14人,占13.08%;地学部3人,占2.80%。由此可见,上海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科技实力最为突出,而地学人才相对缺乏。

  马余刚简介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68年3月出生于浙江余姚。1989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1989-1991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硕士生,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重离子核物理实验与唯象研究。领导RHIC-STAR中国组研制完成了基于MRPC型的大型飞行时间谱仪,极大提升了STAR探测器的粒子鉴别能力;与合作者发现了首个反物质超核-反超氚核,发现了迄今最重的反物质原子核-反氦4,首次实现了对反物质相互作用的测量,以上成果两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提出了原子核Zipf定律,测量了氩核的量热曲线并系统给出了氩核液气临界现象的实验证据;测量获得了22Mg的高激发态双质子发射的实验证据,提出了利用输运模型研究核反应总截面的新方法,提出了轻核α团簇结构的新探针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次)、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球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亚洲成就奖”等。201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李儒新简介

  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1969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市,籍贯福建建瓯。199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光电子技术专业,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超高峰值功率超短脉冲激光与强场激光物理研究。在超高峰值功率超短脉冲激光方面,与合作者一道解决了大口径高增益宽带激光放大器的寄生振荡抑制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建成了拍瓦激光实验装置并取得重要应用成果。在强场激光物理方面,与合作者一道在激光尾波场的级联加速和高性能高能电子束产生、基于亚周期时间尺度相干控制的强场高次谐波与阿秒光源产生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龚新高简介

  1962年6月生,复旦大学教授。湖南师范学院学士,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硕士、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在原子键合本质和团簇的基础物理问题研究中,发现了单质金属中金属键和共价键共存,预言了“金富勒烯”、“理想玻璃”等新物相;突破了人们对单质金属以金属键相结合、结构密堆积的传统认识,激发了后续实验和理论研究;预言了微纳管的硬-软转变,并给出了其转变压强与管径的幂次律。阐明了一类四元半导体的基本物性,澄清了其结构和带隙的长期混淆,提出了该类四元半导体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具体优化方案,被国际上二十多个实验组采纳。建立了有限体系等压分子动力学方法、带阶精确计算方法等,现已成为相关研究的基本方法。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和两项省部级一等奖(2009,2014)。

  岳建民简介

  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5月出生于陕西省彬县,籍贯陕西彬县。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7和1990年相继在该校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天然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研究。以传统功效、分子生源合成途径和化学结构为导向,对150多种重要药用植物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发现了800多个新天然化合物,包括大量新骨架类型和重要生物活性的分子,阐明了相关药用植物资源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物质基础。提出了一批新骨架天然分子的生源合成路线,并通过化学合成和转化对部分生源路线进行了验证。对系列重要生物活性分子进行结构优化和构效关系研究,发现了多个药物先导和药物候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等。

  黄荷凤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导,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教育部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委会主委。

  多年来从事生殖医学和遗传病防控临床和基础研究,围绕不孕症、遗传病和辅助生殖技术(ART)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研究成果。针对试管婴儿近远期健康问题,发现子代存在代谢性疾病的卵子/精子起源性,提出“配子源性疾病”的理论假说,担任世卫组织“健康生命轨迹计划”中国首席科学家。针对不孕症发病机制研究和配子源性疾病研究,从表观遗传层面揭示雄激素受体剪接变异体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新机制,对精源性、卵源性疾病的代间及跨代遗传机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PNAS、Diabetes、Nature Medicine。

  蒋华良简介

  药物科学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65年1月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籍贯江苏武进。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92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药物科学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系统发展了药物作用靶标发现和药物设计理论计算新方法,为新药研究提供工具,获得国际同行和工业界广泛应用。设计高效探针分子,深入阐明和确证了一系列新靶标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功能。针对肺动脉高压、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等国内目前尚无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重大疾病,与他人合作进行新药开发研究,数个候选新药进入临床研究或获得临床批件,并实现技术转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等奖项。

  樊嘉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复旦大学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上海市肝肿瘤临床医学中心(重中之重)主任、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长。全国劳模,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药学奖),上海市首批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擅长并完成了9000余例肝肿瘤切除手术以及肝移植1800余例,涵盖诸多高难度手术,其中包括世界首例“废弃肝脏”成人-儿童部分肝移植、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亚洲首例机器人辅助活体供肝移植手术、中国首例经典劈裂式肝移植术等,治愈了大量肝癌和终末期肝病病人。曾获得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以及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0余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290余篇。

  毛军发简介

  湖南邵阳人,1965年8月出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1985年在国防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1994年-199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博士后研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讲席教授、IEEE fellow。毛军发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973首席科学家,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微波分会副主任委员,IEEE Fellow,2015 IEEE Fellow Committee Member。

  毛军发长期从事高速电路互连与封装、微波射频电路与系统以及电磁兼容等领域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已发表400多篇学术论文,包括IEEE 刊物论文11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项。

  王建宇简介

  1959年生,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分党组书记、沪区党委书记。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空间主动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常务副总设计师、卫星总指挥,高分专项航空系统副总设计师。国家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863专家组专家,中科院空天领域专家组副组长。

  我国空间光学载荷、光电探测方面的著名专家,主持了多项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了我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系统和探月、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中多项光学有效载荷的研制跟踪,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等。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优秀科研院所长获得者。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超光谱成像技术、空间激光探测技术和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技术。

  刘昌胜简介

  1967年出生于湖北省大冶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将化学反应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用于人体组织修复材料的可控制备及相关机理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硬组织修复材料——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产品。同时,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原核生物中成功表达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一种促进成骨的活性生长因子。通过攻克重组菌株的发酵和蛋白纯化、精制等过程的系列关键技术,得到高纯度rhBMP-2产品,实现生产稳定。先后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国家及省部级奖励7项。

(编辑:上海头条网 shtoutiao.cn) 关闭
+ 相关信息咨讯
·德国天团俄罗斯名校接踵而至,上海“停泊”高质量
·上海率先试点数字化认证
·“沪九条”支持多样化住房需求 多子女家庭加快改
·上海化工区举行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应急处置综
·侬情相见 沪惠共赢—2024年昌都嘎玛沟景区长三角
·60多人被抓!上海警方破获多起“直播带货”售假案
·新规颁布后上海一男子依然入户充电,引发火灾被行
·关节肿痛十几年,祖孙三代相继患病,这家人身上究
·上海寒潮来袭,这位街头艺人在剧场举办第一个演唱
·上海“绿牌”政策收紧,新上海人和增购人群受影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上海头条网网站刊载之作品,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我站不从事新闻信息创作采编业务),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的文章事先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务必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4 上海头条网(shtoutiao.cn
媒体合作及刊发稿件QQ:191646616 电话:021-34121912


ICP备案号: 沪ICP备06008368号-5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12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