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场社会实践,学生们每年暑期从学校出发,足迹遍布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的9673个村庄、近12.6万户农户,10年来共计行程6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近16圈。不少成长生活在大都市的青年人第一次深入农村,认识真实的中国社会。 中国农村在发生怎样的变化?象牙塔里的学生们该如何学以致用?上海财经大学将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室”放在了田间地头,“千村调查”项目连续组织学生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这不仅是简单的社会实践,是科研训练,更是育人平台。”副校长蒋传海说:“财经专业的学生眼中不能只有钱,他们应有最起码的社会担当,知道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什么。” 读懂中国:社会实践不流于形式 2014级金融学院学生赵鑫宇是千村调查的“头号粉丝”。今年大四的他参加了3次活动,经历了蹲在田间、坐在炕边的调研,也曾为农民的烦心事出谋划策、为农村的新面貌欣喜不已。他直言,若硕士阶段有机会还要参加,“每一次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角色变化,在比校园更为真实的世界里,农村带给我寻找与解决问题的启发。” 10年来,千村调查围绕农村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农民收入、粮食安全、农村文化、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农村养老等主题展开调查,如何让这一时空跨度大、覆盖人群广的社会实践项目真正出成果而不是流于形式?学校在启动之初就确定以科研训练为主要的实施模式:每年确定调查主题后,选定学院派出与主题最契合的首席专家,再由其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校内外专家形成委员会。学校每年发动数百位教师共同参与,与学生一起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带领学生一起踏访农舍;对学生进行培训,并对学生的调研报告进行指导。 2015级人文学院学生李辰宇告诉记者,去年暑假,他和同学前往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对当地郝庄乡和七汲镇下属的10个村进行关于创业活动的调查,“无极县被誉为牛皮革之都,有皮革、皮化企业近千家,平均每年总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0%,但随之而来还有无约束的污水排放与空气污染,部分河流已废弃。”这些从未有过调查经验的学生们从新奇的现象一层层深挖下去,主动思考现象背后的规律,并凝练出一个个具体、可研究的学术问题。据统计,10年来学生累计主动发放问卷20余万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万余份,撰写调研报告万余篇。 爱上中国:85后到95后的爱和责任 2007级银行与国际金融专业的藏族学生益西格列,如今在中信银行拉萨分行工作,2008年他作为参与千村调查的首批学生,前往西藏浪卡子县张达村。这是个平均海拔4500米、距离县城200余公里的贫困村。他至今记得当时正值夏季多雨,沿途路面坍塌了一半。“我花了很长时间寻找调查的切入口,因为很难想到一个题目能切实与西藏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关联。这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半农半牧村落,与我在上海课堂里学习的先进经济理论、数据分析公式都相去甚远。” 最终,益西格列进行了“从农牧民的收入差距看教育重要性”的调研,“虽然现在回头看会觉得内容比较单薄,但那次经历确实让我对西藏农牧地区有了深切了解,也明白了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何等重要。”大学毕业后,怀揣着对家乡做贡献的理想,益西格列放弃在上海的生活,选择回西藏工作,“是千村调查让我萌生服务家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个实践活动能长久办下去,让越来越多学弟学妹理解校训中‘经济匡时’的意义。” 社会是最直接的课堂。针对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现实状态缺乏基本直观了解的现状,千村调查持续聚焦“三农”问题,通过对中国农村发展状况的接力式追踪调查,让不少生长在城市的学生走进村庄。“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希望,他们对农村认识、理解和思考的深度将直接影响和改变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谈及坚持10年的初心,校党委书记丛树海感慨:“参加千村调查的大学生从最初的85后到如今的95后,不同年龄段都富有爱和责任,只是有时需要一个好的载体和助推器。在田间地头的这门社会实践课,是任何课堂学习都无法替代的。” 服务中国:打造智库助力农村研究 为确保这项大型社会实践活动能走得更远更好,学校修订了本科培养方案,实践学分由7学分提高至11学分;学校为每位参与的学生购买保险;为提高教师积极性,校科研处出台意见,将参与千村调查算作科研工作量,在绩效上有所鼓励……发展规划处处长应望江说,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千村调查一开始便定位为全校层面的,由跨学科、跨部门统一协作的系统工程,旨在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如今,千村调查已开花结果,诞生一大批优秀成果,为我国各级各类政府部门提供了参考数据及建议。为更好发挥千村调查成果的长期效应,财大专门建立千村调查数据库,向全校师生开放。 人文学院2009届毕业生、首届千村调查参与者黄冠,现在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老师。至今,他对千村调查数据库仍念念不忘,“中国农村研究长期以来既缺乏文献资料也没有成型的数据库,千村调查更显难能可贵。由于带回的是第一手直观材料,仅一年的截面数据也足够呈现全国乡村某一侧面的情境。” 今年10月,基于千村调查研究成果的上海财经大学三农研究院成立,院长吴方卫说,将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千村调查项目的层次和水平,争取形成特色的数据库开发,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科研和数据库开发、决策咨询四位一体的智库建设模式。“开展‘三农’问题研究的同时,学院将对接上海的都市农业研究,希望通过数年的努力,建设成为在本市和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型智库。” 如今,一些高校纷纷推出与千村调查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开始启动“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开始启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6级会计学院学生许佳辉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意义,“中国农村给我们上了人生重要一课,我们不能只在教室里算账做数学题,更不能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