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沪上唯一的稻米类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松江大米”开镰收割,比市郊面上水稻早了近2个月。据悉,经过碾米等加工后,“松江大米”将自9月15日起对外销售。
昨天下午1时许,四名身穿统一工作服的农民驾驶着新型收割机开进稻田,机器刚“吃”进稻秆,稻谷马上分离出来,顺着收割机两侧通道进入机内储存空间。据介绍,“松江大米”持续把好三道关:种源关、种植关和加工关。松江区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优质品种对大米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十年来,松江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松早香一号”“松1018”等一系列水稻优良品种。得益于黄浦江源头水的滋养,“松江大米”具有米粒饱满、清香、大小均匀、晶莹透明的特点,米饭柔软有弹性,食味清淡略甜,受到市场欢迎。2014年,“松江大米”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最近三年,松江区政府将“松江大米”项目纳入区政府每年重点工作,明确要求“松江大米”年产规模逐步达到10万亩,力争成为市郊地产中高档优质大米的领跑者。为此,松江区积极鼓励和引导家庭农场主由“卖稻谷”逐步转变为“卖大米”,延伸农业产值链。截至目前,松江区已拥有2900吨的烘干能力和两条进口稻米加工流水线。
松江的水稻种植历史,可谓悠久。在广富林遗址考古中,人们曾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地层中发现原始稻谷颗粒遗存,这表明广富林的先民当时已开始种植水稻。唐宋以后,松江大米成为历代朝廷贡品。
上世纪50年代,松江水稻栽培专家陈永康选育出“老来青”,创造了当时全国水稻单产最高纪录。对于松江大米,当地曾有一种说法:“一家煮饭,满弄堂香。”品尝过的市民都知道,“松江大米”煮出来的米饭软糯、喷香,冷了之后也不会结块、变硬,烧粥更是一绝。
黄浦江源头“水净、土净、气净”是松江大米好吃的奥秘所在。在泖港镇黄桥村,浦江之水绕村而行,中生代钱塘江古河道的矿井泉水在这里冒出泉眼,连片农田成景。据介绍,这边的土壤耕作层,普遍比常规土层要厚8-10厘米,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养分多,十分有利于作物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