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老龄办、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社区、家庭的适老化设施改造,优先支持老年人居住比例高的住宅加装电梯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大量老旧小区居民上下楼不便的问题日益凸显。不少居民希望加装电梯,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多。需求明摆着,为什么这一便民利民的好事却难以落地?老旧小区装电梯难在哪儿?
装电梯因“附加条件”卡壳
上海市中心某社区有一幢“超级老人楼”,30户居民中,9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4户,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17户,其余17户中大多是60岁以上老人。为了给楼里装电梯,一位83岁的老先生奔走了6年,到了最后关头,还是卡在底楼住户不同意这个问题上。
老先生为加装电梯之事多年奔波,今年年初牵头完成二次征询,29户居民同意加装电梯,对费用分摊方案也达成一致:一楼不出钱,二楼每户5000元,三楼每户1万元,四楼每户1.5万元,五楼每户2万元,六楼每户2.5万元。业主们还联系了电梯公司,确定加装电梯的合适位置。只有底楼一户住户不表态。
根据上海关于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的指导意见规定,加装电梯楼业主90%以上同意就可以了,这次已大大超过90%比例。但当居民们来到房管部门申请立项时却未获受理,房管部门答复:“该幢楼有明确反对意见,故暂时无法立项”。
原来,居民们忽略了文件规定中的“附加条件”,那就是“其他业主没有明确反对意见”。底楼这户居民曾打过12345市民热线投诉,反对在本幢楼加装电梯,这个明确的反对意见被记录在案。事后,居委干部和所属区房管局的住宅修缮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都试图做过思想工作,但都没有说动这户居民。
“底楼居民的意见”成关键
一直以来,老房子加装电梯,面临的一大难关就是“底楼居民的意见”。正反方意见都很鲜明,正方观点是加装电梯是民生大事,应极力促成。
老方是本市某小区业委会主任,也在加装电梯中碰过“一楼钉子户”。他说:“谁都会变老,谁都会有爬不动楼梯的一天,一楼住户不同意加装电梯的行为太自私。”在老方看来,“加装电梯楼业主90%以上同意”的新规还是可以派上用场的,在大家没办法说服一楼住户的情况下,应直接通过二次征询启动装电梯。当然,老方也认为,整个操作过程中还是要照顾到一楼住户的利益。比如,其他楼层的住户可以额外集资一笔钱,用于适当补偿一楼住户,或在电梯施工过程中顺带帮一楼住户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听说过有的小区装电梯时,施工队顺带整修了一楼天井和花园,为一楼住户重新安装铁门,为他们改善居住环境。”
反方观点则是应尊重反对者意见,装不成别强求。徐汇区高层住宅楼一楼住户方嘉尔说,电梯间与她家就一墙之隔,“与电梯为邻的感受并不好,电梯声音很吵。”她还说,她的一个朋友住在老房子顶楼,房子卖了几年卖不出去,一加装电梯立即成交。相比之下,本来老房子的一楼挺好卖的,但装了电梯后可能会受影响。况且,有些楼加装电梯后还会给一楼住户带来其他影响,比如影响采光通风、占用建筑面积、噪音大灰尘多,等等。
有律师表示,加装电梯是件民生好事,但在操作过程中,确实应该尊重每一户居民的意见,反对者的意见也应该被考虑。
采用不同模式促成加装电梯
其实,上海也有不少老房子加装电梯成功的案例。
较早完成电梯工程的静安区延安西路150弄1号楼,如今已成试点小区,经常接待各种上门讨教经验的团队。这幢楼当初在加装电梯时,没有遇到“底楼尴尬”,因为底楼4户住户产权归一家单位所有,装电梯的费用由单位出了。
竭力促成这件事的是美丽园社区共建联合会会长陆纯,他告诉记者,楼房外侧加装电梯后,整幢楼多出35.6平方米面积。谁说底楼居民没得益?楼房面积增加了,分摊到每户家庭,增量超过1平方米以上,底楼的增量部分还比其他楼层多一些。他希望今后能向房管部门申请,为居民重新办产证,让增加的面积名正言顺,也让居民出的钱获得更高的潜在收益。
普陀区甘泉路街道甘泉苑小区的成功案例,则采用另一种方式。前几年,街道牵头选了两幢老式居民楼试点加装电梯,同时把6层楼的房子加层,让底楼几户人家搬到顶楼复式新房,腾出一楼新建街道图书馆和残疾人“阳光之家”等。当时操办这件事的街道干部已经退休,他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这件事对底楼居民来说其实很划算,房子面积大了很多,到手里的还是新装修好的房子,而且楼里多了公共设施。
不少人表示,支持老房子加装电梯这件事,但也能理解“底楼尴尬”。虽说装不装电梯由业主自己决定、自己筹资、自己办理,但当居民遇到难题时,政府部门有责任协调,促成加装电梯之事,为老年人排忧解难。职能部门还要从制度设计上理顺这件事,居委会、业委会等也要帮一把、托一把,促成更多老房子成功装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