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10来分钟就可以走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车40分钟左右就可以抵达区域医疗中心,全市规划设置58个医疗服务圈,此外,将增加薄弱学科治疗床位和医疗机构长期护理床位,部分区还将新建医院满足市民就医需求。日前,《上海市医疗机构设置“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未来几年,上海的医疗资源配置将更加优化,市民就医将更加便捷高效。
58个医疗圈分布图
58个医疗服务圈配置医院和床位数
根据《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每新增5-10万居住人口增设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分中心,中心城区床位功能定位为长期护理,郊区床位根据实际情况定位为治疗或长期护理;按3-5个居委会或1-2万人口设立1家服务站,服务半径为步行10-15分钟;按郊区1个中心村或人口规模较大及偏远的一般村设立1家卫生室,服务半径为步行15-20分钟。
同时,全市将按每30-50万人口设立1家区域医疗中心,服务半径为30-45分钟车程。区域医疗中心必须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传染(感染)病科、精神病科、麻醉科、预防保健科、康复医学科、老年病科,提供血液透析等医疗服务,有条件的应当设立老年病区。各区根据需要规划设置精神、妇产、康复、老年护理、传染病、口腔、眼病、康复等专科医院。
《规划》提出,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地理交通环境、区域医疗中心服务半径和服务患者等因素,将在全市规划设置58个医疗服务圈。医疗服务圈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单位,均衡配置各级医疗机构数量和床位规模,满足本服务圈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需求。新建和改建居民区实行卫生服务设施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人口和需求稳定、人口密度高、医疗资源多的地区将重点发展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资源。
三级综合医院须设儿科急诊
今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中对于未来几年上海的中医药发展亦有要求。根据规划,上海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床位按每千人口0.5张配置。同时将加强以崇明、金山、嘉定、奉贤、浦东、闵行等郊区为重点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推进部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院迁建或改扩建。同时,综合医院中医病床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鼓励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的临床协作。
此外,根据《规划》,产科和妇幼保健机构,儿科、康复、精神卫生、老年护理、急救医疗机构等都将成为未来几年上海重点发展学科。到十三五末,上海的儿科床位达到千儿童(0-14岁)2.2张,二级综合医院必须提供儿科急诊服务,并设立儿科床位;康复床位达到每千人口0.25张,全市康复床位按每千人口0.25张设置,每一区至少配置一所200床位以上的康复医院,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医院,有条件的区域康复医院应临近区域医疗中心和市级医学中心设置;精神科床位达到18000张,其中治疗床位9000张,长期护理床位9000张。重点增加各区精神卫生床位,鼓励精神专科床位配置不足的区政府新建或扩建精神专科医院。鼓励社会举办精神卫生机构。
同时,《规划》还提出将大力推进防治结合,加强市级口腔病、眼病、职业病医疗机构建设,加强区牙防和眼防机构建设,至少每区设置一家由政府举办的牙病防治所,逐步实现各区设置一家眼病防治所(可与牙病防治所合并设置)。
此外,《规划》提出,上海在“十三五”期间要引进优质社会办医资源,着力提高社会办医质量和办医规模,增加社会办医整体社会信誉度。发挥两个国际医学园区作用,加快发展具有国际化、市场化、高端化特点的现代医疗服务业。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千人口1.5张以上(含治疗和长期护理床位)。市、区两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总床位(含治疗和长期护理床位)和新增治疗床位的25%为社会办医疗机构预留空间,各区新增床位应优先满足社会办医需要。 |